美國3學者研「晝夜節律份子機制」 奪諾貝爾醫學獎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10/02 19:18

最後更新: 2017/10/02 22:30

分享:

分享:

(左至右)邁克爾.楊(Michael W Young)、傑弗理.霍爾(Jeffrey C Hall)及邁克爾.羅斯巴殊(Michael Rosbash)早於2013年已奪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。(經濟日報資料圖片)

2017年諾貝爾獎今天揭開序幕,醫學獎得主率先揭曉,由美國3名學者,包括邁克爾.楊(Michael W. Young) 、傑弗理.霍爾(Jeffrey C. Hall)及邁克爾.羅斯巴殊(Michael Rosbash)獲得殊榮,並表揚3人發現「晝夜節律份子機制」。他們將獲得900萬瑞典克朗(近867萬港元)獎金。

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由3名美國學者奪得。(互聯網)

3人早於2013年已奪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,他們沿著已故Seymour Benzer的研究,用了30年的時間探索生物鐘。他們用果蠅來做試驗,發覺只要改變果蠅中的周期基因(period gene),便可以改變果蠅的晝夜生活規律,這個周期基因的核糖核酸和蛋白水平在早晨濃度較低,夜間濃度較高,濃度高時便有睡意。 而這種機制在人類身上亦找到,影響行為及新陳代謝等。

去年醫學獎得主為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,因他解析了細胞「自噬作用 」(Autophagy)的機制。

除了今天公布的醫學獎得主,明天(3日)及後天(4日)將分別公布物理學獎及化學獎得主,星期四(5日)亦將公布文學獎得主,和平獎及經濟學獎的得主,亦會於星期五(6日)及下周一(9日)揭曉。

【延伸閱讀】諾貝爾獎冷知識 邊間大學最多諾貝爾得獎者?

【延伸閱讀】香港之光! 90後吳懷世獲世界指揮「諾貝爾」大奬【有片】

【延伸閱讀】日學者大隅良典奪諾貝爾醫學獎